季康子问政于孔子。孔子对曰:政者,正也。季康子,季氏。季氏问政于孔子,如何为政?孔夫子讲想要为政,先正己,看看自己的行为是否是正的。再看不同的人问政,孔夫子给的答案各不相同。齐景公问政于孔子。孔夫子对曰: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季康子问政于孔子。孔夫子说:政者,正也。 齐景公和季康子问政,孔夫子给的答案是一致的,都是在告诉我们正身、正名、正己。想要为政,你得自己持身中正。
子帅以正,孰敢不正? 如果我们自己是正的,谁敢不正呢?接下来思考,如果我们自己持身是不正的,别人又怎么会正呢?
我们往生活当中来延伸。一个人问我们,我要如何经营好我的企业,我要如何管理我的员工?我们学习了儒家文化就懂了这个道理。不用管员工。我们自己持身是否是正的呢?我们是否懂得修身呢?有的人来问我们,我该如何教育我的孩子?不用问如何教育孩子,看看我们自己是否懂得修身,是否懂得正己。如果我们懂得修身、正己。我们的孩子自然就会受到影响。有的人来问,我该如何经营好感情?我们就要说了,你有没有修身,有没有正己呢?如果我们修好自己,感情自然就得到了经营;如何和朋友相交一样的道理,当我们自己懂得修身懂得正己,自然朋友也就会受到我们的影响。
(相关资料图)
所以《大学》讲,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无论是天子还是老百姓,都是以修身为根本。当我们懂得修身,我们自己身是正的,别人自然就会去效仿。君子有絜矩之道,如果我们自己持身中正,我们讲的话别人就会听从,就会信服。我们的行为别人都看在眼里,行不言之教。
我们在看来子贡和子张问政,孔夫子是怎么说的。子贡问政,子曰: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。子张问政,孔夫子说:居之无倦,行之以忠。从这四个人问政,我们要看孔夫子的思维方式,要来看儒家文化的核心之所在。
季康子和齐景公并没有克己,所以问政的时候孔夫子说: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。你要做好一个君主该做的事情,做一个仁君,为人君止于仁;你要做好一个做父亲的职责,为人父止于慈。季康子问政。孔夫子说:政者,正也。要想为政先正己,要想做好事情先正己;要想经营好感情,先正己;要想教育好孩子,先正己;要想管理好我们的团队,先正己;要想和朋友的人际关系变好,先正己;要想和客户的关系变得更长久,先正己。所以先告诉我们先修身正己。
而子贡和子张是孔夫子的学生,跟在孔夫子身边本身就是在修身的。当子张和子贡懂得修身正己以后,孔夫子才告诉方法。子贡问政,孔夫子说足食,足兵,民信之矣。这就是方法。子张问政,孔夫子又说了居之无倦,行之以忠,这是做事情的方法,做事情毫无倦怠,尽职尽责,尽心尽力就可以了。
我们再来思考,在生活当中是不是这个样子的。如果我们先懂得正己先修身,这个时候你的方法才管用,你的方法别人才会认同。我们在生活当中举例。说孩子不听话,如果我们平时的言行就是中正的,就是有威信的,我们说话孩子才听。
比如说,我们去说自己公司的员工,你平时的言行就是令人信服的,这个时候你讲的话别人才会听从。否则表面上是认同的,内心就是在对抗的,不起作用。比如说在感情当中也是一样的,我们想说对方问题的时候,首先我们自己是没有这方面问题的,否则我们说出来对方又怎么会听呢?口服心不服。
《论语》讲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君子首先要懂得修身为本,当我们懂得修身,方法自然就生起了。所以从整个《论语》我们可以看得到,如果没有修身的人问孔夫子,孔夫子都会告诉他先修己。如果已经在修身的人为政,孔夫子就告诉他具体该怎么做事情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儒家的次第和顺序。想帮助别人,想亲民,先明德。想做事情,先学习修正自己。
所以《论语》第一篇学而篇,第二篇为政篇。先学习先修己,然后再去做事情。政者,正也。处上位的人是什么样的行事作风,处下位的人就会从之。上好仁,下好义。如果处上位的人好仁,下位的人就好义,他就会去做合时宜的事情。
如果处上位的人喜欢听谗言,则处下位的人小人居多。用我们现在的理解有个词叫拍马屁。为什么很多团队会有拍马屁的情况出现呢?因为处上位的人喜欢听,如果处上位的人是不喜欢听的,处下位的人是不敢做这样的事情的。如果处上位的人做事情是中正的,处下位的人做事情的行为自然就中正,他不敢不中正。
我们都懂得投其所好的道理,也就是处上位的人好什么,处下位的人就会迎合就会去做什么。所以无论在任何关系当中,我们的正都尤其重要。比如说我们和朋友相处,我们有什么样的喜好朋友就会想办法满足我们什么样的喜好。
我们爱读书,朋友与我们相交就会和我们探讨书的内容,或者送礼物送书籍;比如说我们喜欢喝茶,别人就会送我们茶;比如说我们喜欢喝酒,别人就会找我们喝酒;比如我们喜欢打牌,别人就会找我们打牌。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思考了,有的时候我们说我明明不喜欢喝酒,可是我没有办法,朋友总是找我,真的是这样的吗?是我们平时的思维和行为习惯,给对方留下了这样的印象,所以他就会来找我们。
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,其严乎!我们每天的思维,我们每天的行为,别人都是看在眼里的。所以当我们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情,我们要思考到它是自身平时到行为所导致的。我们是什么样的人,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来到我们身边。我们是什么样的思维,就吸引什么样的事情来到我们身边。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很玄妙的道理,其实并不然。它很朴实,就来源于我们平时的思维,我们平时的言语和平时的行为。所以首先我们要懂得修身为本,当我们懂得修身,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我们身边的人都会逐渐的变成和我们一个样子。
所以做为一个从政者,首先要懂得正,你要去正己,你所做的事情自然就会变正。在一个家庭当中,首先要懂得正己,当我们正己就会影响身边的爱人,影响孩子。 我们在一个企业,在一个团队当中,我们要懂得正己,当我们自己正己,我们的言语、思维、行为都是正的。我们做的事情是正的,我们的员工,我们的下属也都会变得正。如果我们和朋友相交,自己说的言语正、行为正,我们的朋友也会变得和我们一样正。至于那些不正的,自然就会逐渐地走散。
反之就很可怕了。比如说,我们自己的行为要是不正,就会导致我们身边原本正的人离开,不正的人都留下了。身边有很多人都会感叹,感叹为什么我的员工招的不好呢?为什么我的员工都不尽职尽责呢?为什么他们无利不起早呢?有的时候我们的就会抱怨我们的客户,他怎么忘恩负义呢?为什么现在赚到钱了,就不与我们合作了呢?我们在抱怨朋友忘恩负义的时候,真的是他们的问题吗?我们有没有看到自己的言行呢?我们有没有看到自身呢?什么样的人自然就吸引什么样的人。
这里我们要做一个总结。我们要打破过去的思维方式。过去我们问问题,我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?我如何管好自己的员工?我如何经营好自己的感情?这种思维方式是错误的。我们学习了儒家文化,要懂得重新换一种思考方式。我们再问问题的时候,该如何思考呢?在带领员工这件事情上;在我的家庭关系当中;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;在和客户合作的过程当中,还有哪些是可以提升的,才可以让我更好地尽忠、尽职、尽责的做好手里的事情,这是我们应该有的思维方式。
关键词: